|
常听家长说“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就放心了”,可在婴幼儿早教和育儿领域深耕多年,我始终坚信:学校是教育的枝丫,家庭才是教育的根系。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,课本知识能在课堂学,但安全感、责任感、同理心这些“人生底色”,只能在父母的陪伴与引导中慢慢沉淀——父母这份“终身老师”的职业,才是孩子成长最靠谱的“托底保障”。 很多家长对“父母是老师”的理解,停留在“辅导作业”“检查试卷”上,其实从孩子0岁开始,父母的每一个举动都在“授课”。宝宝3个月时,你对着他笑,他会模仿着咧嘴,这是“情感表达课”;孩子1岁学走路,摔倒后你蹲下来鼓励他自己站起,这是“抗挫折教育课”;2岁时他抢了别的小朋友玩具,你教他说“对不起”并归还,这是“社交规则课”。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细节,比任何早教机构的课程都更有力量,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,就是从“爸爸妈妈怎么做”开始建立的。 家作为“第一所学校”,最大的优势是“沉浸式教育”。比如想教孩子认识自然,不用特意报科普班,周末带他去小区捡落叶,告诉他“枫叶是掌形的,银杏叶像小扇子”;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,让他帮忙摆碗筷、照顾家里的小盆栽,告诉他“每个人都要为家里做小事”。这种把教育融入生活的方式,没有刻意的“上课感”,却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、懂得担当——就像植物扎根土壤,悄无声息间就扎稳了根基。 展开剩余54%可现实中,很多父母容易陷入“阶段性老师”的误区:孩子幼儿园时陪读绘本,小学后交给辅导班,青春期就只剩“讲道理”。但教育从来不是“阶段性任务”,而是“终身陪伴”。我见过一位妈妈,孩子上初中后迷上了编程,她没有反对,而是自己跟着学基础操作,和孩子一起讨论代码逻辑;还有一位爸爸,孩子高考失利情绪低落,他没有指责,而是带孩子去工地看自己工作,告诉孩子“人生就像搬砖,一块没放好可以重新调整,不用怕出错”。这些父母没有“放弃”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,而是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,随时调整自己的“教学方式”,这才是“终身老师”的核心。 当然,做“终身老师”不意味着父母要完美,反而需要“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”。比如你教孩子“不能撒谎”,自己就要做到说话算数;你希望孩子“爱读书”,自己就别总抱着手机。有位家长曾和我分享,她以前总催孩子早睡,自己却熬夜刷剧,后来孩子说“妈妈都不睡觉,为什么让我睡”,她才意识到:父母的“身教”永远比“言传”更有说服力。当你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,和孩子一起改正,这份“不完美的真诚”,会让孩子更愿意信任你、跟着你学。 最后想问问大家:作为孩子的“终身老师”,你最想教给孩子的一样东西是什么?是面对困难的勇气,还是发现美好的眼睛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“教育初心”,我们一起交流如何把家变成孩子最温暖的“成长课堂”~ 发布于:广东省 |
